HOME > 健康專區 > 神經系統
認識中醫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 2015.11.18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 認識中醫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陳 文 戎 醫師
 
       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,研究人類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、診斷、治療、康復和保健的科學。
 
特色
 
1.綠色環保醫療
以手(推拿)、細針(針)、火(灸)、或自然界中的動、植物、礦物(中藥)作   為治療工具,說明中醫接近自然的程度。
 
2.天人合一理論系統
人是宇宙萬物的一部份,人體的規律也應符合宇宙萬物的規則,與其完全對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四季
春天的時候,氣候溫和,,應該早睡早起,迎接陽光。春生
 
夏天炎熱萬物盛長,依然必須早睡早起,多到戶外走走,吸收新鮮空氣。夏長
 
秋天時,天氣漸漸轉涼氣候乾燥,人的活動也必須收斂,漸漸減少。秋收
 
冬天時天寒地動,應該晚睡晚起,避開嚴寒,最好躲在家裡像動物冬眠,以保存陽氣。冬藏
 
 
   1.十二經脈:經絡系統的主體。
   2.奇經八脈:統率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。
   3.十二經筋:經脈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。
   4.十二經別:聯繫經脈臟腑之間表里關系
   5.十二皮部:經脈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。
   6.十五絡脈和浮絡、孫絡等。
 
十二經脈流注時辰
     
寅時 3-5時 肺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 卯時 5-7時 大腸經
辰時 7-9時 胃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 巳時 9-11時 脾經 
午時 11-13時 心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未時 13-15時 小腸經
申時 15-17時 膀胱經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     酉時 17-19時 腎經
戌時 19-21時 心包經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 亥時 21-23時 三焦經
子時 23-1時 膽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丑時 1-3時 肝經 

 
3.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
何謂陰陽?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相對論。這是一種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定理、法則。
凡是向上的、往外的、活動的、發熱的、都屬於陽。
凡是向下的、往裡的、發冷的、都屬於陰。
 
透過對陰陽學說的了解,醫家嘗試的將人以身體的表裡,形體的強弱,機能的高低,細分陰陽;於是產生了中醫診斷的基礎—八綱辨證「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」。
 
再將體內的物質以及五臟六腑區分陰、陽,然後用陰陽平衡的概念,細細分析,調整個別部份及整體的陰陽平衡,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,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。
 
何謂五行?簡單來說就是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」五種物質型態。五者之間演化出了一套相生及相剋的複雜關係。
 
通過望聞問切,搜集關於病情的資料。將所得的臨床資料,加以整理分析,歸納出病情的特徵及變化規律,就是中醫的診斷,所謂¡§辨証¡¨。如八綱辨証、臟腑辨証、經絡辨証等,再加以處方治療。
 
4.繁複多元的診斷與治療
 辨證論治
   四診
   望-視覺觀察--病人全身及局部的神、色、形、態和排出物的形、色、質、量等

   聞-聽覺和嗅覺--聲音和氣味的變化

   問-詢問病人或陪診者--疾病的發生、發展過程、現在症狀及其
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

   切-把脈及觸摸病人的胸、腹手足部位--脈象和体表局部的變化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八綱辨証
陽-表、熱、實
陰-裏、寒、虛表、裏:辨病位為主-六經辨証、衛氣營血辨証、三焦辨証、臟腑辨
        証、經絡辨証
寒、熱、虛、實:辨病性為主-氣血津液辨証
(七情內傷)、病因辨症(六淫、疫癘)等

 
 
5.重視養生與防病
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,不但注意    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,更注意心靈的修練   調養,身體會影響心理,心理也會影響身體,兩者是一體的兩面,缺一不可的。
  
結 語
 
       傳統中醫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,將人看成是氣、形、神的統一體,通過望聞問切,四診合參的方法,探求病因、病性、病位、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、經絡關節、氣血津液的變化,歸納出證型,以辨證論治原則,制定“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補、消”等治法,使用中藥、針灸、推拿、拔罐、氣功、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,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。    
     
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「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-2005 (2002~2005 年傳統醫學全球策略)」:各國政府應該重視傳統醫學的發展,更明確表達,希望各國政府將傳統醫學納入國家醫藥政策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 

 

 
 
 

 

相關檔案
相關連結
回上一頁